钢绞线的制作过程围绕“原材料加工→钢丝成型→捻合固化→质量检验”展开,核心是通过多道工序将高碳钢转化为高强度、整体性强的复合线材,具体步骤如下:
1.原材料选择与预处理
以高碳钢盘条(含碳量0.6%~0.9%)为原料,先通过酸洗去除表面氧化皮、铁锈等杂质,再经磷化处理(形成磷酸盐薄膜)或涂覆润滑剂,增强后续拉拔时的润滑性,避免钢丝表面损伤。
2.冷拉制钢丝
预处理后的盘条通过拉丝机,在常温下经多道模具逐步拉拔(每次拉拔直径缩小5%~15%),最终形成直径3~5mm的高强度钢丝。冷拉过程通过“加工硬化”提升钢丝抗拉强度(可达1470MPa以上),同时保证尺寸精度(直径偏差≤0.1mm)。
3.捻制钢绞线
将多根钢丝(常见为7根:1根中心钢丝+6根侧丝)通过捻制机按设定捻距(通常为钢绞线直径的12~16倍)螺旋缠绕捻合。捻距需精准控制:过大会导致钢丝间结合松散,过小则易产生内应力;中心钢丝略粗于侧丝,确保捻合后结构对称、受力均匀。
4.稳定化处理
捻制后的钢绞线需经低温回火(200~300℃)或自然时效处理,消除捻合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,降低松弛率(长期受力下应力损失减少),保证使用中预应力稳定。
5.表面处理(按需)
普通钢绞线:保留光面或进行刻痕处理(增强与混凝土的握裹力);
防腐钢绞线:通过热镀锌(锌层厚度≥85μm)或涂覆环氧涂层,提升耐腐蚀性;
无粘结钢绞线:在捻合后的钢绞线上涂覆防腐油脂,再包覆聚乙烯护套(厚度≥1mm),实现与混凝土的无粘结效果。
6.成品检验与包装
检测钢绞线的直径、捻距、抗拉强度、延伸率、松弛率等指标(符合GB/T 5224等标准),合格后收卷成盘,用防潮纸或缠绕膜包装,避免运输中锈蚀。
整个过程通过冷加工强化与精密捻合,使钢绞线兼具单根钢丝的高强度和整体结构的协同受力性能,适配各类预应力工程需求。